别让拜年成负担

 

“拜年”顾名思义是拜别旧岁,拜谢新春,思感时光老人在旧的一年里让人们有了丰硕的收获,同时借此时机向养育自己的亲人、师长体现友情暖意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与情谊,或远从他国、他乡返回故里,或在当地和他们欢聚一番,其乐融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得众多西方国家朋友赞赏不已的“温情脉脉的中国家庭情缘与人际关系”,是一个值得称道和保持的风俗习惯。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成果。这些年来,人们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方式来辞别旧年,迎接新春,有陪同或迎接双亲到国外旅游的,有两代、三代团聚一番,也有带上礼品走访师长、朋友等等,这都是值得高兴与符合社会生活逻辑发展的好事。
      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在不断加快,所以人们在丰富自己生活的同时,又在不断注意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升华它的文化品位,比如朋友之间的拜年形式,就逐渐简化,有的朋友之间就采用电话、书信,通过E—mail和短信等方式来表达朋友间一年来互相支持、协助、友爱、情谊、互致问候,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好让一年来劳累的身体得以适当的休息,同时也是一种时尚的,不失礼的表示。
      如果延续过去固有的方式,各家走门访户,“礼品旅行”既浪费了时间、物品,又让对方留下一份憾意:“欠了他一份人情”,这样循环下去也未必是一件乐事。
      近年来,人们之间还有一种被异化了的“拜年”方式舣令人困惑。有些人借道新年之际,携带珍贵礼品走家串户向一些有关人员表示谢意拜年,对于这种以“走关系,搞公关”为最终目的变了味的拜年,作为清醒的当事者当予婉拒。因为“感谢一年来的协助与支持”尽可在书面的贺年卡里充分表达了,实在不必再“重礼买人心”了。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然而不相宜的形式也会严重影响内容及其效果,用超乎人们愿意接受的限度去表达谢意、敬意也会成为别人的困惑最终成了他人的负担,这就有违于当事人的初衷。因此拜年也要讲究“度”。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

北京礼仪专修学院-国民素质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