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话走路冲厕所做起

走廊里的“新童谣”
     “一学说话有礼貌,谈吐得体轻声调…二学走路秩序好,避免拥挤不追跑…三学冲厕讲卫生,便后厕所及时冲…文明使者你我他,道德规范靠大家…”在中关村一小教学楼的二层走廊内,悬挂着写有这样内容的巨幅展板,这是根据刘畅校长提出的“三个学会”观点编写的“三学会童谣”,这朗朗上口的童谣提醒着每一位同学要争做一名文明小使者。现在,学习“三学会童谣”已被列为学校新生入学后的一门必修课了,使他们能够做到礼仪文明、行为文明、卫生文明。
      楼梯上的“悄悄话”                          
      上午9时50分,中关村一小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了。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学楼,准备到操场上放松活动。没有“咚咚地”下楼声,也没有嘈杂的叫喊声,学生们迈着轻轻的脚步。出入教室不拥挤,主动靠着楼梯右侧通行,相互礼让。避免磕碰。因为在楼梯的墙壁上,张贴着“脚步轻轻靠右行,上下楼梯不喧哗”的文明用语,这句悄悄话时刻提醒着同学们走出文明。走出风貌。
      洗手间的“宣传画”
     “干净了我,舒适了你”、“举手之劳,保持干净”…进入中关村一小教学楼内的洗手间,你都会发现每一扇厕所门的内外两侧都贴有类似这样话语的宣传图画。“学会冲厕”。保持舒适的如厕环境,把洗手间作为一面镜子,让每一位同学在如厕的同时照一照自己的行为。

       刘畅:细节是培养文明习惯的起点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文明礼仪,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言谈举止的小处着手,贴近生活、贴近情感,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他们从细节和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我曾经到日本和美国进行考察,有三个发现让我颇有感触:一是外国孩子面对面说话都很“轻”,一般不会大声喧哗;二是外国孩子平时走路都很“稳”,而国内的孩子一走路就跑;三是外国的卫生间都很“净”,厕所在美国是提供给大家休息的地方,不仅舒适而且温馨,而在国内却往往是循着味儿找厕所。因此,回来后。我便提出了“三个学会”的观点——即“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冲厕”,把这“三个学会”作为我们学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文明礼仪的细节重点。而且在“三个学会”的养成训练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通过开展“三个学会”活动,我们发现,不仅学生们的行为举止有所转变,老师们也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在整个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风尚。不仅如此,学生们还将这“三个学会”带到了家中和社区中,让文明从我做起,带动了社会上的文明。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

北京礼仪专修学院-国民素质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