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成才 育以立德

本文作者:北京礼仪专修学院-李柠院长       

      “我在幼儿园中学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老人这样说过,“我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永远不要打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伤害了别人要道歉;吃饭之前要洗手;要知羞;要相互团结、彼此扶助…”

      如此一位荣誉等身的老科学家,竟然将自己所学过的最重要的知识归结于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怎么会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因为对所有人来说,品德结构都比知识结构更重要。”本报礼仪专家顾问、北京礼仪学院院长李柠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她说,一个人若仅受过良好的知识教育,却没有良好的品格结构,那么他知识掌握得越多对社会的伤害就会越大。同时,若是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品格结构,他就会拥有一种立言、立志、立德、立人的昂扬向上的人生观,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我们曾经疏忽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这一疏忽现今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问题并不出在孩子身上。他们之中虽然很多人都收国教育,但是因为教育的不到位,所学的知识都变成了践踏社会道德的东西,甚至成为犯罪的工具。
      学生一定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而在校园中学习礼仪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过程。若是没有良好的礼仪基础、没有道德意识作为根基,那他所掌握的知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纵然树冠参天,也终有倒地的一日。只有深深扎根礼仪道德沃土的人,才会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
      同时不仅是校园礼仪,礼仪教育中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难题:被教育对象知道文明礼仪所要求的是什么可就是做不到。“我也知道随地吐痰不文明、不卫生,但就是改不了。”一名中年男子在接受处罚时愁眉苦脸地说。李柠院长用切身体会道出了其中的难点:“我们到中学去进行礼节礼貌教育时,经常会产生同样的困惑:老师在台上讲的很多道理,孩子们早就知道了。但他们的“知道”就仅仅是“知道”,却并不具备这样做的能力。”看来,校园文明礼仪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其重点应该由使人“知”转化到使人“为”上去。
      这时,教师又该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掌握最好的校园礼仪呢?几位本报礼仪专家顾问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教师作为礼仪知识的传播者,对学生的教育应该由“灌输”转为“共享”。也就是说,学习、遵守校园礼仪,老师要身先士卒。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我每天上课的时间还不够,没空和学生说什么你好、谢谢。”但“学习于善则善,学习于恶则恶”这个道理从古至今仍未改变。对于在校读书的学生而言,老师是他们最好的学习对象。教师的举手投足会渗透到学生的行为举止中,影响学生礼貌修养的形成。所以,老师在礼仪礼节方面更要谨言慎行,也要通过学生的行动来反思自己,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很多从事礼仪教育的专家学者都有一个相同的观点:能被个人情绪左右的利益行为并不是完美的礼仪。在某种情况下做出伤害他人事情的学生也许平日里是个“乖孩子”、“好孩子”。“我们进行校园礼仪教育,是要让每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具有一种智慧化的自律能力。”李柠说。学生不仅要在情绪愉悦的状态下体现出善待他人、严格自律的行为,教育者所要做的是要让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依然能够善待别人,即使在不高兴、悲伤或者愤怒时都能够行为得体。校园礼仪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效果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重大责任;只有具备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人才能不辱使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礼仪教育也要始于校园,在学生的人格形成期给予一定的指导,才能使其成为栋梁之材。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

北京礼仪专修学院-国民素质教育专家